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高初建:比投资更靠谱的是减税

发稿时间:2012-09-19 00:00:00  

  关于各地方“不可持续的投资”问题,本报已连续两天发表署名评论员文章。就这一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人们不会否认,各地方纷纷制定各自的投资规划,其初始动机是好的,为的是借助项目投资拉动经济,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同时人们也承认,各地方的投资决策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具体需要而做出的,并不是一哄而起,互相攀比。事实上,当国家发改委前不久集中放行一大批投资项目时,已经给出一个强烈暗示,即: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是可以作为“稳增长”的利器祭出的。既然更高的层面上释放出“投资信号”,下面当然不乏投资积极性。

  不过,正如本报前面的评论所担心的那样,数十万亿计的投资获得通行证后,会不会引发其他的、后续性的问题?依靠投资“稳增长”或“保增长”,出发点固然不错,但其不可持续性蕴含的风险,比如政府背负过重债务及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等,无论如何不能过于低估,更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关注的是,自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今年二季度增速只有7.6%。如果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速能实现7.6%-7.8%,或许意味着目前的经济状况基本处于底部,开始逐渐爬坡回暖。假如情况没有明显好转,经济下行看不到底部在哪里,那么,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的经济走势都是需要慎重思考谋划的。

  为尽快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尽快使下行的经济迅速回升,进入健康正常的运行轨道,除了政府大手笔投资拉动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我们认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应该是一个选项。大规模减税的必要性在于,目前经济中的困难,最难的是企业。从国家经济微观层面看,企业成本上升,销售无力,订单不足,出现大面积亏损等等,是普遍现象。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远比宏观经济方面的数据更为糟糕。而企业面临的困难能否得到缓解,事关企业的信心,事关企业今明两年的经营策略。而在很多企业看来,解决他们的困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轻他们的负担。尽可能多地减少、免除税费,可以说是让企业一眼看到了“经济的底部”,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努力爬坡。

  大规模减税的可能性在于,按国家目前的财力,能够承担减税带来的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不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到今年7月底,国家财政收支相抵有约人民币1万亿元的余额,此外还有1000亿元左右的稳定调节资金。而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的计算,国家当前对小型企业每年的减税力度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就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国家有余力,企业有需要,适时地将减税作为预调微调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难道不是更好的决策选择吗?显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减税都是一种更适宜于促进经济的手段,因而也必须成为政府决策的首选之项。

  凡事有利也就会有阻力。对各地方政府而言,给企业减税意味着“吃饭财政”的受损,意味着“花钱财政”不再像以往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在按GDP进行考核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变“投资”为“减税”,很可能被官员们视为费力不讨好。因此,在最需要政府做出减税决策时,政府本身可能恰恰是减税的阻力。如何克服阻力,把减税政策制定完善,落实妥当,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