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周子勋:稳物价需要从结构性转型入手

发稿时间:2012-02-29 00:00:00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中国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扭转。与此同时,央行的报告则显得比较谨慎。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者自动实现,要求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应当看到,就当前的物价而言,处于全面上涨的周期环节,几乎所有推动物价上涨的要素都进入到新的上涨周期,因此除了统计性的差异,其余的基本上都难有下降空间。关键就是要从结构上来推动要素的供给,使得最终得到均衡。

  根据1月份的数据,CPI同比上涨4.5%,食品价格上涨10.5%。春节效应显然是主要因素,面对如此通胀压力,除鸡蛋外,所有的食品价格同比都在上升,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升18.7%。而产能过剩的衣着行业,价格仍然上升3.3%。事实上,并非产能过剩价格就会下跌,原因是企业成本上升过快。

  一方面CPI涨幅过大,另一方面PPI连续6个月持续回落,无疑对CPI的涨幅有一定缓解。而从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看,我国将存在两个保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粮价稳,百价稳,我国粮食储备已经超过40%,远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二是工业品消费将长期保持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市场格局,充裕的商品和充分的竞争将维持工业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但是这并没有缓解未来价格的上涨压力,从环比来看,出厂价格在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同比价格下跌,但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6.6%,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3.9%,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2.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2.5%。

  而且,目前的燃料动力价格是在国际市场创下新低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煤炭价格下降的形势下而上涨的。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大部分仍在上涨,而环比接近于全面上涨,说明内在的价格上涨压力非常强大。

  从整体的物价上涨因素来看,前几年我国物价上涨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特点,即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但是目前,物价正在由结构性上涨向成本推动型上涨转变,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全部上涨,使全社会物价总水平面临着全面上涨的巨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中,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略有上升。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8.6%,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环比上升。分行业看,住宿业、餐饮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加大。当然,长远来看,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等价格的上涨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而要化解这种长期存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然出路。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中国央行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央行重申货币政策保持稳定,但是这并不能缓解资金过剩带来的通胀压力,国际油价目前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这说明基础能源价格难有下跌。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阻力非常大,行动迟缓,这就导致了短期内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通胀压力,结构性要素价格上涨将成为通胀的主因。既然是结构性物价上涨,就不能一谈抑物价就祭出加息,虽然存款利率的提高颇为重要,但改革和结构调整依然将是缓解通胀的主要手段。

  因此,短期而言,物价虽然可能出现回落,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整体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结构转型迟缓的形势下,这种上涨压力难有缓解。要解决长期的通胀压力,关键还得从整体结构上予以转型,才有可能解决好供需上的矛盾,最终缓解物价上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