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财政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发稿时间:2017-05-02 14:33: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一季度我国财政收支出现了“赤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366亿元,一般公共财政支出45917亿元,财政赤字1551亿元。财政赤字增加,让一些专家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今年我国财政赤字恐将突破3%。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从今年中央财政公共预算支出构成来看,财政支出增加主要用于改善民生。一季度约4.5万亿财政支出主要花在了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城乡社区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其中教育支出6913亿,增长18.7%,科学技术支出1183亿,增长4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83亿,增长22.9%,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106亿,增长29.4%,城乡社区支出4622亿,增长21.2%,住房保障支出1353亿,增长46.8%。所有这些公共财政支出都有利于改善民生,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由中央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更大的财政赤字来承担更大的经济缓冲的作用,早已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常识了,就我国而言,这更是一种打破地方经济过于依赖土地财政这个怪圈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从中央财政公共预算支出构成中,我们可以读出整个经济以及宏观管理转型的积极信号。

  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全年已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税负约5500亿元。据财政专家的追踪分析,这次减税政策很有针对性,比如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两项新政。未来积极有效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去库存、去产能需要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因此,今年一季度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支出增加是个偶然事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逐渐到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规模将会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将会迅速缩小。

  但是,在公共财政开支中绝大部分支出的具体成效如何,值得细细探究。比如我国教育支出增长比例接近20%,大量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建设高等院校,而基础教育薄弱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笔者以为可能与我国的事权改革有关,中小学教育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实行基础教育统筹,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全国教育投入。中央政府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水平,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结果导致一些高等学校财政收入高达上百亿,甚至出现了高等院校财政经费充裕,为了及时花掉科研经费,教师走马灯似地出国访问的情况。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变,那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混乱现象将会更严重。

  笔者曾建议,从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组建教育基金,由高等院校教育基金负责高等院校的日常开支和经费管理。由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步减少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转而大力支持中小学教育,必要时可支持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兴办职业技术学院,解决我国技术工人不足的问题。

  城乡社区支出增长高达21.2%,笔者认为这是个不正常的数字。现在全国各地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兴土木,一些农村群众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办事中心鳞次栉比,可是,许多农村建设的活动中心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如将教育活动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合并同类项,要求社区建设资金和中小学建设资金集中使用,中小学校建设校舍的同时,考虑建设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如此,既可大幅减少城乡社区中心建设费用,也能解决城乡中小学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笔者曾到部分农业省市调研,发现城乡社区服务机构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现有人员既缺乏组织培训能力,也没有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的能力,却常常截留上级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拨款。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中央财政应大幅减少社区服务机构的办公费用,集中更多资金,真正用于改善民生。

  财政预算平衡是各项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各项改革手段。在财政预算改革过程中,唯有不断细化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开支,才能有效解决财政收支平衡。在财政预算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精细化原则,不能大水漫灌,以致财政体制改革事倍功半。

  因此,财政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唯有与行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城乡社区改革和住房保障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各项改革措施才能相互辅助共同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不能因为一季度出现了财政赤字,就认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改革应暂时停止,财政赤字作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应成为阻碍积极财政政策的理由。如果我们能全力提高政府支出的投资质量,将重点转移到扶植产业升级上来,加快减税免费步伐,吸引产业资本投资,当能较好地渡过这一段经济转型期。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