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百余专家共论金融改革发展的“稳”与“进”

发稿时间:2017-04-10 12:47:24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如何把控当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节奏?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些人主张“稳”,近年金融业的发展太快了,这是导致风险累积的原因,因此,金融发展应该放慢脚步,这样可以减缓风险的积累,从而为化解风险准备条件;还有人主张“进”,金融业要继续快速发展、推进创新、推进改革,从而解决问题、防范风险。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无实质性对立。如果更准确一点概括,应该是金融发展要“稳”,在“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快”中用新的风险点覆盖旧的风险点;但金融改革要“进”,因为改革停滞不前本身恰恰就是对“稳”的最大威胁。

  2017年4月8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九周年庆典——“2017•金融四十人年会暨‘金融改革发展的稳与进’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在上午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民币国际化、僵尸企业的处置、金融改革中的腐败问题等展开了讨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仍存重大机遇

  自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去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的一线阵营。

  与会专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有四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市场驱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增长是全世界公认的奇迹。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中国实际上成为全球增长的第一引擎。同时,我们的货物贸易基本上也是在全球数一数二。此过程中,不管是FDI还是ODI,都对人民币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因为用人民币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计算起来比较方便,用人民币可以自动的套期保值,防范一些货币上的错配。所以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自然而然发展的非常快。特别是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这一需求增长尤其迅速。

  第二个支柱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稳定、防范风险、如何便利贸易、便利投资等等进行考虑。中国的经常项目已经放开,目前政府正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内市场的开放,在此过程中,同时注意稳步推进人民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逐步可兑换?与会专家认为,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责任。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人说是节约外汇储备,有人说是给外汇储备带来风险,其实两方面都有。监管层需要注意的是,怎么让每一步走得坚实、让每一步走得有利于市场,同时又能够和当前的监管能力、数据的收集能力相配合,使得这个过程比较平稳。

  第三个支柱则是要引导好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一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所以,离岸人民币市场怎么发展非常重要。现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以香港为主,但是东南亚、欧洲、北美、中东和其他一些国家也非常积极,都努力加入离岸人民币市场,这个市场有存款市场、有货币市场、有债券市场,有各种衍生品市场。如果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能够良性互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整合,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这方面美元的发展经验,比如欧洲美元市场,值得借鉴。

  第四个支柱是监督、管理和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分析,因为监测和分析是监督和管理的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当中,当局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为未来改革留下空间。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两个指标说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仍存重大机遇。第一,今年年中,中国外汇储备可能会有明显反弹;第二,特朗普经济政策和改革在美国国内遇到了困难,美元市场近日出现较大动荡,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能表明,今年美联储加息并没有市场预期得那么强,也就是美元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强,美国经济也不是想象得那么好。人民币汇率受到的压力可能在年底之前会大幅度减轻。

  僵尸企业处置已经刻不容缓

  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量方面做的比较好,但在质的方面却比较滞后。

  比如,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但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中国的金融抑制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在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特别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往往都是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金融体系。因此,从总体金融风险来看,中国确实有系统性风险上升的可能性。

  迄今为止,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主要新兴市场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速增长解决甚至掩盖了一些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政府兜底。但中国的增长速度确实已经降下来了,政府是不是还能一直这样兜下去?对此问题,与会专家并不看好,认为接下来要强化市场纪律并改善监管。

  与会专家指出,僵尸企业已经成为当前很多金融和经济风险的根源,可能会是中国下一轮经济、金融甚至一系列社会问题集中体现的地方。

  僵尸企业出清困难,原因在于今天的僵尸企业规模都比较大,而且都是重资产,在一些地方经济当中举足轻重,有一些企业占当地经济或就业的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高。有专家认为,参考日本经验, 中国在僵尸企业治理方面可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第一,有一大批僵尸企业其实在某一方面仍有竞争力或者潜力,只是暂时碰到了困难,需要帮助其克服。但在实施这些帮扶措施时,必须是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

  第二,对于已经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破产清盘可能是必然的结果。但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没有意愿,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出手,或许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僵尸企业处置基金。如果完全靠地方政府,这个工作会比较难推进。

  第三,政府其实能在城市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和匹兹堡,其产业都曾经衰退过,但到了现在,底特律仍然是底特律,匹兹堡却早已今非昔比,由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产业更新,匹兹堡已经成为高科技、医疗、高教和很多高端服务的中心,而且成为美国最宜居城市之一。这也值得中国借鉴,但仍要注意前提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操作。

  不能让金融腐败危及改革成果

  有专家犀利指出,从过去十几年的金融改革来看,金融腐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越来越隐蔽,表现在:

  第一,银行贷款谋私没有减少;

  第二,金融改革给金融业创造了很多位置,比如大量分支机构、非银金融机构、基金、海外机构,结果选人、用人更加腐败;

  第三,金融改革中的新业务创造出很多新的腐败机会;

  第四,金融改革为其他交易行为创造出更复杂的腐败交易机制和更隐蔽的腐败交易。

  此外,与会专家指出,收入差距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减少。这虽然不是金融改革造成的,但反映了金融改革红利分布不均的问题。比如,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差距越来越大。有统计显示,金融业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非金融业从业人员收入;再比如,金融改革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而与金融改革有关系的则是,过去十几年的金融改革并没有为低收入人群带来更多的普惠可得性机会。

  总之,金融改革与金融腐败、金融乱象在过去十几年同步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必须反思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能让腐败危及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