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政策取向

发稿时间:2018-03-06 13:52:3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于长革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总体研判

  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为2011年以来首次增速回升,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当然,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关注2017年6.9%这个2011年以来首次回升的经济增速,但也不能单纯盯着这个数字指标不放。我们凡事都要两面看,既要看积极的一面,也要看消极的一面;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增长速度,我们首先要肯定成绩,因为成绩是明摆着的、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要着眼长远,对当下的成绩保持审慎的态度。从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持续下滑,直到2017年出现了首次反转,GDP比2016年小幅提高了0.2个百分点。于是许多人便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了,也就是V字型反弹了,已经“新转常”了。笔者并不认同这些看法,目前尽管一些区域、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恢复,但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尚在努力化解之中。因此,近期我国经济仍将在底部徘徊,徘徊区间基本在6.5%—7%之间,可能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直到我们需要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完成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我国经济自然会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中,届时“新转常”也就真正实现了。

  当前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风险

  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断,主要是基于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或者正在解决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甚至是致命的,风险级别相当高。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风险和隐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财政经济数据不实。近年来,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谋求政绩,不切实际地制定财政经济增长目标,并层层向下分解,定期进行严格考核,直接影响官员的晋升和仕途。下级政府因完不成任务,便采取经济增速拍脑门、财政收入虚收空转等途径,甚至干脆造假、虚报数据,从而虚增了全国的GDP和财政收入等。

  二是部分地区、部分基础设施严重超前建设,既提前预增了GDP,也给政府带来了持续的财政压力和风险。从城市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但绝不能不顾实际需要而盲目超前建设,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超前10—20年,甚至30年,虽然保证了当下GDP的增长速度,但一方面该GDP属于超前实现,另一方面这些建成的基础设施必然会沦为“没人用、扔不掉、养不起”的“包袱”工程。

  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加剧。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大肆借钱融资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追求政绩,依然唯GDP至上,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拉投资、上项目,并要求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全力以赴为政府搞建设融通资金,甚至不管通过任何方式和方法,融不到资金就换人,致使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进一步蔓延。

  四是近年来“土地财政”急剧膨胀,地方政府依托土地财政作为资本运作和积累方式虽然拉动了GDP增长,但“土地财政”在膨胀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患上了严重的经济增长“土地依赖症”,将我国经济拖入了经济增速放缓—刺激房地产业发展—房价飙升—房地产业调控—地方财政“吃紧”—经济增速放缓—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循环怪圈之中,直接导致地方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更增加了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促进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要根本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促进经济良性运行,并平稳转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以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筑牢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根基和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供给侧改革支持力度,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争取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现有各项税制改革以及减税降费政策,包括营改增和简并增值税税率、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等,做好纳税服务,确保企业对各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充分释放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大学科研力量的建设,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创新基金、创业资助等方式加大企业科研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为重点,在竞争性领域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实行资本多元化改造以及可竞争性环节分离等措施,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局面,增加有效供给。

  四是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发挥我国资源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一是加快调整政绩考核机制,树立科学的速度观,建立健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使地方政府由竞争GDP转向竞争民生的改善,重点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包括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以及收入的稳步提升等。

  二是调整和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央政府要在上收一部分事权的基础上,适度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财权,使地方政府有财力实现分级预算、自求平衡。关键是培植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当下最为可行并且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进一步深化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房地产税制度改革,并将其纳入打造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尽快争取立法机关审批通过后,住房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可率先在北上广深等房价上升压力大的城市实施。

  三是进一步强化债务预算管理,实施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确保政府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实行政府债务管理规模控制,开展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工作,合理确定发债规模。认真落实地方官员对地方债务“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可控的举债、还债机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分级管理体制,规范土地出让行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保持合理的供地节奏,相对均衡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