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威

人物专栏

自我批评“去妄思”

发稿时间:2022-09-20 14:49:13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史海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要做到“内无妄思”,就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从而“守住内心”、不忘初心。

  能听进去尖锐批评需要胸襟,能讲出尖锐批评需要胆量。但实践告诉我们,批评的“指挥棒”往往握在听真话者手中,没有开诚布公的自我批评难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笔者以为,就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两种手段来说,自我批评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更为难能可贵。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则“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的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耿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评论道:“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勉励领导干部要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事实确实如此,如果自己不愿意听逆耳之言,又有几人会去讲逆耳之言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知灼见往往是逆耳的。只有首先做到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和胸怀,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诚恳态度,才会有人真心给你提意见,帮助你改掉缺点、纠正错误。如果没有自我批评之心,只有表演作秀之意,装腔作势、冠冕堂皇、敷衍应付,不说难有真知灼见,就是有切中肯綮的批评意见,也会当作耳边风,甚至有的还会把一些出于善意的批评看作是对个人有成见,甚至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长此以往,意见没有辣味,批评流于形式,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出现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错误倾向。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内心的防线是守住初心的坚实堤坝。自我批评则是去除私心杂念,解决妄思妄动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批评就是自己对自己动手术,确实比别人给自己动手术更难于下手。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种反省和解剖直指内心、深入骨髓,一般很难做到,何况要当着他人的面,甚至于大庭广众之中作自我批评。在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作自我批评,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调查研究,弄清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并提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服目前困难的主要办法。这为领导干部开展自我批评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共产党人永远铭记和发扬。

  开展深入的自我批评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坦诚,还需要自觉清醒的自我认知、更高的思想觉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不具备,自我批评何其难哉。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的杰出楷模,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常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我们要对真诚的自我批评予以褒奖、鼓励,对自我批评精神予以倡导和弘扬,同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不断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不懈开展深刻、有质量的自我批评,才能不断做到“内无妄思”,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人物介绍

史海威,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湖南省委改革办督察处处长。秉持“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理念,在《读书》《红旗文稿》《湖南社会科学》《求索》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其他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