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威

人物专栏

威县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研讨会散记

发稿时间:2017-07-19 15:09:47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史海威

  在中国,说起威县这个地名,估计知道的人不太多,但说起改革开放的先驱任仲夷,估计不知道的人不多。其实,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威县是任老的诞生地。虽然,任老没有在威县工作过,但威县一直以有任老这样的改革先驱为荣,在县历史博物馆建立专馆,以铭记其功绩,弘扬其精神,垂范后世。

  与不少人一样,笔者对威县也是知之甚少。有幸参加6月24日—25日在威县举办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研讨会,让我对冀南这座小县城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威县背负着“农业大县、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三张名片,长期以来无城无工业、棉花一业独大。近十年来的改革探索,助推其实现了飞速发展。“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速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从2009年的8000万元、5533万元,跃升到2016年的6亿元、4.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383元,增长到2016年的7369元,被誉为“威县速度”“威县现象”。

  高度共识,威县的干部群众一致把成绩归功于改革创新。事实上,也的确是改革创新为威县的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使威县焕发了新生。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个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威县在干部管理、行政体制、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招商园区、社会治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综合性、创新性、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承担各级各类试点35项,实施了110余项重大改革事项。其中,多项改革具有突破意义和复制推广价值。比如,组建全国第一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枚公章管审批”;探索全国第一家县级联合办税平台,实现了“一个平台办税收”。再比如,成立河北省第一家县级市民服务中心、第一家县级市场监管局、第一家县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等等。这一系列的“第一”只是威县综合改革的一个个标志,还有园区管理改革、河道确权改革、城乡规划创新等等,一整套改革“组合拳”形成了改革声势、发挥了改革威力,奏响了以改革促进发展的生动乐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威县今日的面貌,离不开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们的热情支持、亲身参与、奋力拼搏,尤其以近来三任县委书记为代表。段晓勇书记是改革的发启者、吕志成书记是改革的拓展者、现任安庆杰书记是改革的深化者。正是因为有了以这三位书记为代表的领导干部的接续奋斗和创新精神,威县的改革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无缘结识段晓勇、吕志成两位书记,不过安庆杰书记的一席话让我对何为真正的改革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在这次研讨会结束时说,我把大家的发言都认真记录了下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会后可能会打扰你们,请大家先行见谅。谦虚冲和、可亲可敬,令人记忆犹新。由此我想,除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一面外,这应该是改革者应该具备的的另一面,只有两面兼有并且相得益彰,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者。

  行走在威县的项目现场、厂房车间、城市广场、大街小巷,一种浓厚的改革氛围“扑面而来”,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能够正确认识改革,热情支持改革,主动投身改革。我想,威县的改革传统形成了!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改革传统有其源头。各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增强做改革源头的历史自觉,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历史担当,勇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既为当地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的力量更深沉更持久。在改革传统的形成上,威县并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这正可以说明,今天威县能做到的,其他地方想做敢做就能做到。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有了这种改革传统,可以期待威县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改革风景。

  会议间隙,本打算去参观任仲夷纪念馆,略有遗憾的是,正在进行重新布展改建,未能如愿。但转念一想,任老等革命先辈开创的改革事业在家乡落地生根,改革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党委政府不忘初心,带领人民群众行走在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还何憾之有?!

人物介绍

史海威,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湖南省委改革办督察处处长。秉持“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理念,在《读书》《红旗文稿》《湖南社会科学》《求索》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其他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