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钧

人物专栏

把“获得感”给民政对象送上门去

发稿时间:2017-03-01 11:20:16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唐 钧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因为好酒的香气是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而四处飘散,好这一口的自然就会闻香循味追踪而来。但是,民生政策就不一样了。政策再好,你把文件锁在文件柜里甚至保险箱里,就算能泄出一星半点的油墨香,有需要的民政对象恐怕也难不能辨出其中的“民生味”。所以,与“好酒”的四处飘香不同,好政策其实是非常怕衙门深深的。要贯彻落实好政策,就需要负责政策实施的基层民政部门去老百姓中“吆喝”。

  以上报道的重庆市“民政宣传月”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是怎样想方设法地“吆喝”民生政策,并且使之一条一条落到实处。据报道,重庆市民政政策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利民惠民·民政有爱”,重点宣传低保、救助、老年福利、留守儿童关爱等各项民政惠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系列惠民政策。他们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精心策划组织,创新宣传形式,深入企业校园,走访乡村社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服务对象的心坎上。

  自2015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反复倡导的一个执政理念,就是要让人民有获得感。人民从哪里获得呢?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政府的民生政策中获得。民政对象中有很多贫困的和弱势的社会群体,他们之所以贫弱,能力较差是他们的软肋。因此,基层民政部门不能坐等民政对象“登门办事”,而是要主动地把好政策广泛宣传,甚至送上门去。这样才能使应该得到政策支持乃至庇护的贫弱群体实现他们应有的权利,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为了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前精准扶贫正处于攻坚阶段。这里讲的扶贫是一个大扶贫的概念,四项扶贫措施中,有两项就是低保救助和医疗救助。民政干部必须坐不住,走出去,把“获得感”给民政对象送上门去,这才是我们真正希冀的“孺子牛”传统。

人物介绍

唐钧,上海人,1948年生,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获硕士(M. Phil)学位。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MPA和MSW导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导师。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义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

从1986年开始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共做了80多个相关课题,发表和出版论著近700余万字,译著约8万字。主要论著有:《社会治理与社会保护》、《中国社会》、《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福利》、《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等等。

近年来多关注中国老年保障问题,包括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障,承担了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和北京市老龄委的相关课题,发表有《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和模式选择》(发表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老年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都有转载)、《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