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领导谈改革

永州:抓好治本之策,促进精准脱贫

发稿时间:2018-04-26 16:49:21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李晖(中共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永州是贫困人口大市,全市共有新田、江华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宁远、双牌、江永3个省级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45万,贫困村931个(2016年合乡并村后为774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11.6%,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2017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六大战役”,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六大战役”之首来打。一年来,我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切实担负战役指挥长的职责,扎实践行“三走访三签字”活动,足迹遍及全市14个县区(管理区、经开区)50多个乡镇,直观感受和经历了全市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造血功能”,产业扶贫走出“永州路径”

  近年来,永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为全市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全市产业扶贫“一村一品”的格局基本形成,贫困群众、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农业+扶贫”模式。农业是农村的根本,是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永州根据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目前,各个县区均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品牌,有345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比如,宁远县“九嶷牌”、道州“濂溪牌”、江华“神州瑶山牌”、江永“永明牌”、蓝山“湘江源”、祁阳“金浩牌”和“自然韵”,等等。其中,新田县发展“富硒产业”,建成基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6万多贫困人口增收。道县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基地97个、万亩以上农业基地11个,其中贫困地区仅脐橙产业就建成“万字号”基地3处、“千字号”基地5处。

  “电商+扶贫”模式。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新机遇。永州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先后与阿里巴巴集团、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满天星点亮中国·湖南永州农产品防伪溯源体系”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在县区同步推进农村淘宝项目的地级市。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人才大量回流;一些县区出现了电商村、电商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全市有114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运营站点,招募村淘合伙人260多人,1.8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江永县、祁阳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旅游+扶贫”模式。永州是旅游资源大市,全市大量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依托贫困村丰富的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等,促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116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景区、江永县勾蓝瑶寨列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大批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江华香草源景区、“中国银杏第一村”双牌桐子坳、宁远下灌花海等一批贫困村乡村旅游各具特色、来势喜人。其中,江华县桐冲口村借助湖南电视台驻县扶贫的机遇,邀请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栏目”走进香草源,引爆了江华旅游业。2016年,香草源旅游区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截止到2017年8月底,2017年共接待游客已接近10万人。

  “光伏+扶贫”模式。坚持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方法,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稳定脱贫。全市申报“十三五”期间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含新建和扩建)677个、建设规模16.96万千瓦。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406个,建设规模2.35万千瓦,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已并网119个,并网规模5849千瓦。各县区积极创新光伏产业推进模式。比如,江永县引进企业投资实行PPP模式共建,前三年收益全部用于村集体,且必须保证在4万元以上,不足部分由企业补齐,以后收益按比例分成。新田县积极与金融部门衔接,争取到农行“光富贷”光伏扶贫支持政策,以农建投为平台融资,整体推进该县光伏扶贫项目建设。

  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形成“叠加效应”

  在产业扶贫中,永州市大力践行“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全市脱贫攻坚发生了深度而有品质的变化。共减少贫困人口36.98万,贫困村出列131个。2016年以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暨乡村旅游培训班、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永州召开。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形成四个方面的“叠加效应”。

  ——政府主导产生的“杠杆效应”。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和撬动各类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目前,全市共有13家政府平台公司参与产业扶贫,筹集各类资金9.47亿元,带动2.74万贫困户脱贫增收。其中,新田县由财政直接注资5000万元,将国有农场、林场、水库、乡镇市场等政府资产划转到县农建投公司,以此为资本,共筹集资金16.76亿元(扶贫小额信贷7600万元,国开行扶贫政策性贷款8亿元,农发行授信贷款8亿元),用于促进全县12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光伏扶贫和生态养猪扶贫项目。

  ——企业带动产生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和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好、信用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劳务输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比如,祁阳县新塘角村与天子龙蔬菜公司进行股份合作,流转土地1200多亩用于种植槟榔芋、生姜和建设“百果园”,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且着力提升祁阳槟榔芋、红爪姜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2016年底成功举办首届“姜•芋”文化节的基础上,2017年8月,产地槟榔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成为祁阳首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远舜天恒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户签订投资对接协议,贷款776万元,带动贫困户776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安置当地贫困户在养牛场直接就业40多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江华九恒集团对贫困人口定向招工,进行专业培训,掌握技能后再在九恒就业,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集团目前共有员工830人,其中定向招收和安置了江华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子女236人,人均收入达到3.6万元左右。

  ——能人牵引产生的“头雁效应”。对致富能人进行重点引导,挖掘能人潜力,放大能人效应。大力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以土地流转、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实现穷人跟着能人走,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宁远县鑫农淮山专业种植合作社由经济能人欧阳植竹经营,他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金融”的发展模式,按分贷统还方式,从农商行为96户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贷款391万元。贫困户将贷款委托给合作社实施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合作社按照每年不低于贷款总额的10%分红给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合作社与55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帮扶协议,明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在合作社参与生产,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村组引领产生的“凝聚效应”。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引导群众把自身资源优势变为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实现村民和集体互利共赢。比如,江永县勾蓝瑶寨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由村支两委作为组织者和开发主体,注册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贫困户以古房屋、土地等资源入股,将景区内责任田的土地经营权以分红加保底租金的方式流转给公司,按照“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机制引导村民抱团发展,获得的直接收益按村民占70%、村集体占30%的比例分配。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560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仍需“精准滴灌”

  从永州的实践来看,产业扶贫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把外部帮扶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始终做到“靶向治疗”“精准滴灌”。

  启示之一:要坚持党政主导,政策联动。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突出政府投入在产业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好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按照市级统筹、县为主体、部门联动的要求,将产业扶贫任务分解到县区、落实到乡镇,具体到村和户。用足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将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突出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的问题。

  启示之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选好产业项目,是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要充分把握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从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打造贫困村独特的产业“名片”。根据贫困户受益时效和可持续性,摒弃一次性受益、多年以后受益的产业项目,把见效快、贫困户受益时间长、受益大的项目,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先选项。同时,要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衔接,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既要立足第一产业,联结二三产业,实现县域内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又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启示之三:要坚持社会参与,凝聚合力。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注重引入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建立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产业项目,要积极探索由政府、银行、贫困户、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以契约形式明确利益分配、监管责任、还款义务、资金用途、项目运营等条款。适宜直接帮扶的,由扶贫经济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帮扶,促进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适宜委托帮扶的,把土地、产业发展资金委托给经济组织,以契约形式固定收益、不担风险;适合股份合作的,与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按股分红。

  启示之四:要坚持抓常抓长,久久为功。产业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坚持一幅蓝图画到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注重基地的培育。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要注重品牌的培育。围绕优势产业,集中打造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开发具有各自风格的系列产品。要注重人才的培育。选好村级发展的带头人,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或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符合贫困人员需求的项目,努力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