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吉林:优化软环境永远在路上

发稿时间:2018-09-11 10:54:03   来源:新华网  

  服务意识弱、办事程序繁、行政效率慢……一段时间里,东北地区发展环境的短板频频见诸媒体,凸显了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针对不足,吉林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将简政放权、推进“只跑一次”等举措与软环境建设有机融合。

  建立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体系、严格监督检查,一系列措施有力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近期在吉林各地政府部门及100余户企业的调研显示,营商环境日益改善,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

  刀刃向内啃改革硬骨头

  在吉林省软环境建设办公室主任宋刚看来,建设软环境就是推进改革。从全局看,是有力地提升行政效率;从局部看,势必要增加工作量,触动一些既得利益。

  改革难点不少:有厂家反映,一种测量设备的检测费比设备成本还要高;有养殖户说,一些地方称重的地秤需要缴纳高额认证费才能在市场上使用;有企业诉苦,想要入选一个品牌认定,就得去指定行业协会办理,价格不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些“面上”的情况,折射出“里子”的不足:简政放权不够彻底,行政审批事项比较多,行政自由裁量权比较宽泛,少数干部作风还有待改善……面对短板,吉林下定决心,软环境建设必须刀刃向内,啃硬骨头。

  强力整治从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开始。长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收企业好处费7000元被处理,白城公路管理处一站长向煤炭运输经营者索要好处费被查、辽源畜牧业管理局原局长在企业报销费用被处分……近年来,吉林连续查处两百多件危害软环境的案件,震慑有力。

  一方面严抓,一方面优化。吉林省编办工作人员连续加班,出台详细的权责清单;省政府办公厅放管服协调处等多个部门常年赴各地督查,共同解决难题;行业主管部门短时间内连续出台清费减负措施,能下放的权力一律不留……举措涉及方方面面,快速推进。

  一位负责统筹简政放权的处室负责人说,办公室经常会迎来维护部门利益的“说客”,都是在一阵争论后无功而返。“顶住压力啃硬骨头,才能凝聚改革共识。”他说。

  建章立制谋可持续发展

  软环境建设不是一阵风,吉林从长远着眼,从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着手,构建起一整套政策体系。

  早在2016年,吉林就成立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由涉及经济发展的厅局主要领导兼任负责人,各地随即比照这一模式组建机构开展工作。同时,涉及监管职能、考核评价、执法行为、投诉举报等方面的17个制度规范迅速出台,全省1万多名软环境监督员陆续上岗,1300个企业监测点上线,实现了常态化监督。“条框清晰,能找到人,能解决事。”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监察部主任苗威说。

  许多企业反映,获得感最明显的措施来自软环境建设智能管理平台。依托网站和微信的平台实现了省市县联通、一个电话对外,不仅能得到法规信息介绍,还能直接反馈问题。平台开通以来,收到近1200件举报,办结率达98%,一批突出问题得到处理。

  有立就有破。两年多来,吉林对以往发布的、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废止60多件“陈规旧习”。此外,还对全省涉及软环境建设的省直部门和地市展开评价,地方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白城市的重点项目代办制、伊通县开展的涉软岗位民主评议、长春新区的科技“创新券”等创新方式不断涌现。

  成效初现企业获得感增强

  吉林要求各地主要领导在媒体上郑重做出服务承诺,软环境建设逐步显现出良好效果。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调研发现,目前吉林省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审批程序向精简迈进,服务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温和转变。

  在吉林省工商局主导下,“双随机一公开”已经成为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主要监管方式。

  在白城市,重点项目配备专职代办员帮企业跑腿,审批时限不断压缩。“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4个月。”吉林梅花氨基酸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法人张士峰说。

  在长春,“创新券”为初创小型科技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利用“创新券”,企业能在网上方便地选用专利认定、检验检测等服务。“一年省了7万元,对我们来说不是小数目。”长春长光睿视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惠守文说。

  各级政府进一步下沉服务,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机制。在一些职能部门,以前是发了文件就算工作完成,现在是发了文件才是工作开始。

  补齐短板并非一日之功。目前,吉林正将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与软环境规章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查找自身作风问题,力求软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