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发稿时间:2018-05-03 10:36:51
来源:淮安市委改革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安市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两聚一高”重要决策,以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整体推进、多点突破、红利释放的良好局面,为淮安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动力和活力。四年多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小组会议27次、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会3次,出台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改革文件105个,44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其中,“多规合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等12项试点已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大局贡献了淮安智慧。

  一、“六个注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该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制约的根本出路和助推跨越的难得机遇,按照“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检查”的要求,突出“六个注重”,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确保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在淮安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市委既定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一)注重谋划设计。立足市情,锚定改革坐标,瞄准改革靶心,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方向、主要内容和方法路径。一是理清改革思路。紧扣中央和省委改革布局,结合淮安实际,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分别召开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立“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特色打造”思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和主轴,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二是制定改革总施工图。市委改革办会同各专项小组对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以条目化形式进行细化分解,形成283项重要改革举措,作为该市2014—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施工方案和总台账,明确了责任主体、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283项总任务现已完成191 项,其余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三是统筹谋划年度工作要点。根据中央和省委年度改革工作要点,按照市委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市委改革办会同各专项小组在年度改革要点编制过程中充分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使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措施衔接配套。形成的“中共淮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高度契合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战略部署的要求,又体现淮安特色。各地各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季度推进计划,明确责任人和可供检验的成果形式,形成了清晰明确的改革施工方案。

  (二)注重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解决淮安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和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必答题”,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是亲自抓改革调研。围绕中央和省委顶层设计如何制定务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淮安发展中有哪些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深入基层一线摸清实情、开实药方、提实举措。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开展39次改革调研,提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发展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补齐生态文明短板等重大思路;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也32次开展改革专题调研。二是亲自抓研究部署。坚持在改革方案制定上发挥关键作用,对重大改革方案亲自把关,对事关全局的改革事项亲自动员部署。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市委深改组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改革方案,对符合改革方向、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拍板实施;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34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重点改革事项。三是亲自抓协调推进。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挂钩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定期通过调研会办、现场推进等形式打通关节、扫清障碍;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次赴市政务服务中心协调会办,召集相关部门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拿出问题解决方案。

  (三)注重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民生导向,紧紧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着力梳理影响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满盘”的引领型、标志性的改革,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土地管理使用、金融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四项重点工作,现代市场、现代农业经营和基本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攻坚力度,形成淮安特色的“4+3”改革体系,将其作为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引导各地各部门精准发力、多方突破。

  (四)注重汇聚合力。在拧紧责任链条、加强工作协同上下功夫,推动各方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是建立领导同志挂钩改革事项机制。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建立领导同志挂钩重点改革任务责任制的基础上,该市将挂钩联系范围扩大到县区分管领导,形成130项重点改革任务清单,并明确时间表和任务书。市委改革办按季度跟踪落实情况进行,查找存在问题和症结,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并对县区领导同志联系改革任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二是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市委改革办会同各专项小组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改革事项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改革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一些综合性强、推进难度大的改革举措,通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等形式,牵头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合力推进。三是加强日常沟通联系。加强对上联络衔接,及时向省委改革办请示、汇报重大改革事项,报备改革方案、改革进展情况、优秀改革案例等,准确领会把握上级精神。加强横向沟通联系,明确各地各部门定期向专项小组、市委改革办报送改革文件、改革信息、改革亮点,形成通畅、紧密、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

  (五)注重督察考核。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不断拓展督察工作力度、广度和深度,着力舞好考核“指挥棒”,明确鲜明工作导向,务求各项改革取得实效。一是加强督察力量。落实分级督察责任,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落实情况全面督察,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开展督察48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综合医改等重点改革事项,带动全市上下形成狠抓改革的浓厚氛围;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开展改革督察活动41次,推动改革举措刚性落地;各专项小组负责所属领域改革事项督办督察,各专项小组组长已带队开展改革督察182次,推动所属领域改革事项落实。市委改革办负责跨领域、跨部门改革事项督察,成立改革督察处,建立督察总台帐,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实地督察22次;各县区、市直部门也成立改革督察机构或明确督察职能处室,对承担的改革任务进行督办督察,构建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二是健全督察机制。建立日常督察制度,每月跟踪掌握各地各部门改革推进动态,监测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每季度书面督察各地各部门改革推进情况等;每半年盘点重点改革事项推进情况;年终进行全面对账,完成一件销号一件。三是严格考核问效。出台《全面深化改革考核办法》,并将其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重点突出《改革工作要点》明确的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考核采取百分基准上加减分制,在评分办法上,按照“能量化则量化”的原则,增强客观因素,减少人为因素,以求考准考实。

  (六)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深化改革全过程,注重总结提炼改革创新特色做法及取得成效,努力探索具有淮安特点的改革品牌。一是选塑改革案例。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 “盆景”,为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淮安经验。经筛选上报省委改革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等27个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案例刊登于《百舸争流:江苏基层改革探索100例》、《江苏基层改革案例精选》。二是宣传改革成效。积极展示淮安改革形象,全市有“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数字化联合图审、“透明食药监”等65项改革举措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其中国家级主流媒体27项,省级主流媒体 38项。比如,市委改革办撰写的《淮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持续探索打造“全程在线不见面”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金湖样本”的实践与思考》等27篇改革文章在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省委办公厅《江苏通讯》、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省委改革办《江苏改革简报》刊发,扩大了淮安改革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奏响改革强音。在全国“两会”、省党代会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编发《锤响全面深化改革重鼓 助推淮安发展帆开远航》等专题报道,讲好淮安改革故事,有力扩大了深化改革的舆论声势。积极策应“砥砺奋进的江苏”大型主题图片展活动,向省委宣传部报送22个特色改革案例。

  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亮点纷呈

  牵住改革“牛鼻子”,着力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提升群众获得感等方面出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出台“1+5”政策文件,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扎实有效“去产能”,开展“263”专项行动、“地条钢”违法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水泥产能60万吨、钢铁产能137万吨。因城施策“去库存”,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及时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政策,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2015年底的15.9个月减少到4.98个月,房地产市场整体平稳可控。积极稳妥“去杠杆”,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58%,较2015年底下降0.8个百分点。多措并举“降成本”,全面落实省有关清费降本减负政策,2016年减免涉企收费项目18个,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每度降低3.12分,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近3亿元。精准发力“补短板”,制定落实28项补短板任务。

  (二)“4+3”重点领域改革成效凸显。目前,加大攻坚的四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的三大体系均已取得明显突破。比如,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有序扩大,市行政审批局组建成立,搭建起覆盖行政审批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框架,推行联合评审、联合踏勘(测试)、联合图审、联合评估“四联合”工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1+7”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有序推进,初步形成“强市场”“强政府”叠加效应。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改革富有特色,以“三统筹三促进”为引领,建立“512”改革框架,突出5个试点功能片区建设,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有偿退出等12项配套工程,探索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人民日报》予以专题报道。金融改革创新稳妥实施,组建淮安金融集团,发展本土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扭转下滑趋势,31户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市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技术平台,省级PPP试点项目数全省第一,实施金湖全域城镇化、淮阴区产镇融合和马坝镇、银涂镇强镇扩权改革,完成“两区一县”及洪泽等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68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联办”,市场主体总量五年净增10万户以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应确尽确,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供销合作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激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启动实施60个文化体制改革项目,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主城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兜底保障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被国家医改办推介,《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启动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5元,参保率达99%。

  (三)试点项目示范作用彰显。部分试点项目进入总结或推广阶段,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比如,“多规合一”试点探索形成一大理念引领、一张空间蓝图、一套规划体系、一套统一数据、一套协调机制的“五个一”模式,建立空间信息平台并正式运用于规划管理实践,有效解决不同规划“打架”问题,成为指导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重要样板,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予以刊载,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批示肯定。“数字化联合图审”试点引领施工图审查变革,以电子图纸代替传统图纸,规划、住建、消防等部门集中并联审图,图审时限由原来的85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国家住建部予以推广,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推介。盱眙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走在前列,成立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原20个部门75个科室235名审批人员和53枚审批公章精简为1个部门4个科室37名审批人员和1枚审批公章,实现了“资源配置集约化、审批服务便利化、权力运行规范化”,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成为全国县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样板”。金湖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形成制度性成果,出台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财政贴息管理、价值评估、贷款保证保险等政策文件,发放贷款1.38亿元,总量居全省所有开办业务地区第二,实现涉农银行和乡镇全覆盖,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人民日报》予以报道。涟水县“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依托实体大厅,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平台,推进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和政务信息共享,实现“上一张网,办所有事” ,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刘军主任的高度肯定。洪泽小型水利工程“五位一体”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创新整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和农村公共场所管护的资金安排、人员统筹等事项,实现工程完好率、利用率、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被评为中国改革2015年度十大案例之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予以肯定。

  (四)自主创新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党建创新,努力创造和顺安宁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比如,阳光信访7.0版系统上线运行,最大限度畅通了信访渠道、维护了群众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全国网上信访现场推进会在淮安召开,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实地调研并予以高度肯定。“两网融合”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城市社区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荣膺“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食品药品“透明共治”体系探索“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新思路,将食品安全治理全程搬上互联网,实现社会各方共治共享共赢,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推介。洪泽区“无讼村居” 推行一镇一庭室、一村一法官的“两级挂钩”模式,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处置在萌芽状态,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批示肯定。淮阴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叫响全国,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党员示范团队,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总签约率67.07%,重点人群签约率82.7%,《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干部选任管理大数据系统把选人用人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数据语言,有效破解了在少数人中选人、干部“带病提拔”等问题,受到中组部肯定。“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开发应用,通过手机APP采集录入动态信息,实现扶贫资金精准“滴灌”、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精准选定、扶贫责任精准定位、扶贫过程精准监管、扶贫绩效精准评估“六个精准”,保证了中央扶贫开发战略落到实处,全省“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淮安召开并推广淮安经验。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前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省委提出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布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美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实施环境网格化保护,做大“生态+”文章,发展“盱眙龙虾”、无公害蔬菜种植等生态特色产业。筑牢法治屏障,颁布《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和《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创新环境资源司法执法联动机制,引入司法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完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考核,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试行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突出综合治理,运用“多规合一”理念完成主动功能区规划,生态空间占28%以上,在苏北率先通过创成国家生态市。

  (六)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改革红利的极大释放,使群众确实感到了改革带来实惠的广度、温度和厚度。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突破落户城镇住房面积、合法稳定住所范围、人才落户层次等9个方面的限制,提高居住证“含金量”,明确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市民同等享受12项社会权益和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步伐加快,推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以52个基础教育集团带动163所农村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医改成果普惠千家万户,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2.5、71.3%和76.72%,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同比下降5.15个百分点。

  (来源:淮安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