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云南昭通镇雄县依托改革推进脱贫攻坚

发稿时间:2017-10-10 10:31:01   来源:昭通市委改革办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有20个贫困乡镇、196个贫困村、78675户282480贫困人口,是全市乃至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摆脱贫困”俨然是当地的核心任务。为此,镇雄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要负责同志把视野向“找准改革要求与脱贫任务的结合点”聚焦,亲力亲为抓改革。

  抓合力,整合资源

  (一)创新扶贫机制,引导社会参与。

  为拓宽扶贫开发资金筹集和力量汇聚渠道,积极创新“两梳理两出力”社会扶贫机制,认真梳理本地在外和外来民营企业家,梳理贫困村亟需解决、上级暂无计划的扶贫项目,充分发挥扶贫办、工商联、“光彩会”“老促会”等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为扶贫开发献智力、出财力,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返乡创新创业就业氛围。“镇商”回归日益增多,各类人才返乡服务活力竞相迸发,一年多来,镇雄籍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能人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场,累计捐款捐物13600余万元,创业投资近10亿元。

  (二)深化投融资改革,缓解资金压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系列政策,先后组建了开投、城乡投、农投、交投、教投等8家县级承贷主体。2016年以来,在县级财力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2000万元,用于推进3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累计争取了各类金融资金30余亿元,有效缓解脱贫攻坚、交通、城镇等建设资金的困难。积极引进云南建投等战略投资者,探索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以县城至果珠至大湾一级公路为代表的PPP项目工作,涉及项目总投资达130余亿元。同时,围绕优化发展环境,简化项目备案手续,2017年1月以来,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服务中心共办件32件,办结率100%,综合审批提速40%;今年2月以来,全县共完成项目备案25项,同比增长150%。

  (三)统筹编制管理改革,保障人力供应。

  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科学合理配置行政人力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对全县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搭建编制周转池、规范用编申请、严格编制管理,实现了编制的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周转使用,进一步优化了机构设置和编制配置,盘活了编制存量,深挖了编制潜力,特别是提升了编制效能,全县1000余名空编全部进入编制周转池后,形成能增能减的运转机制,似一池“活水”不断流转,可调剂的编制总量更多、空间更大、使用更灵活。

  抓实效,统筹关键领域改革

  (一)抓实社会体制改革,营造和谐环境。

  出台《关于设立镇雄县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施方案》,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在全县设立18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基础上依托县法学会专家库设立疑难案件研判中心,对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对影响较大、情况复杂的案件提供法律意见书。资源开发、医疗、教育、劳资、工程建设、交通安全等领域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医闹、停尸闹事、集体围堵县委大院、影响机关办公秩序等现象明显减少。

  (二)开展“粮改饲”试点,以融合促扶贫。

  把握国家加大退耕还草投资力度的机遇,采取粮改饲试点与退耕还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户(养殖场、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开展饲用玉米种植。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试点种植面积2000亩,收贮青贮玉米近万吨;每亩可增收925元,合计可为群众增收185万元。收贮全株青贮玉米饲喂牛、羊等牲畜,减少了秸秆废弃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牲畜过腹转化,变成农家肥还之于农田,既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肥力,有效改良了土壤,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

  (三)提速林业改革,发展生态产业。

  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的思路,致力推进林业改革创新,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创新开展“四旁绿化”,以5:3:2的资金兑现方式,累计投入资金4200万元,共计栽植绿化树苗661606株,完成境内公路及农村“四旁”绿化;推进林产业提质增效,2017年县级财政投入资金400万元,实施“四大”林产业提质增效总面积9万亩;全力推进林业立体经济,发展林禽、林畜养殖企业7家(含专业合作社),规模林蜂养殖企业3家,形成林果、林草、林菌、林药、林菜等林下经济种植面积3万余亩。

  抓服务,增进群众获得

  (一)加快教育综合改革,解决贫困代际传递。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实行“双线考核”(教育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县教育局每年对各学校进行综合考核),深化合作办学,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办的附属镇雄中学,与昆明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云南省工业技师学院、云南省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特别是严格落实惠民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从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划拨资金100万元设立“镇雄县县级教育扶贫基金”,专项用于资助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子女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学业;全面兑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4年免费教育政策,发放资金2815.49696万元,惠及卡内学生7016人。

  (二)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精神文化。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繁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新组建镇雄县文工团,并通过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高校文艺专业才人到镇雄实习,2017年,计划安排实习人员共38人。充分借助专业人才优势,深入挖掘县域文化资源,创作和展演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民俗文化、传递主流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守住绿水青山。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大限度整合力量,建立“12369”环保举微信报平台,成立环保网络舆情监管机构,着力提升环保监测执法科学化水平。两年来,成功办理了“镇雄五德惊现牛奶河”“黑树兰家沟河水突然变绿”“镇雄场坝惊现血河”等典型的网络舆情举报案件。特别是加强环境联动监管,县人民政府与毕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签订《流域污染防治合作备忘录》,与贵州、四川开展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检查,加强流域联动监管。

  (四)致力殡葬事业改革,革除落旧观念。

  为改变广大群众传统土葬占用耕地林地、大办丧事的传统风俗,启动殡葬改革工作,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殡葬改革,科学划定区域,出台了《国家公职人员带头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实行国家公职人员死亡后带头火葬,特困供养人员、非正常死亡人员和火葬区一律实行火化,截止目前,共完成遗体火化1020具,火化率提高到45.7%,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火化任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公众的认可,2016年底被昭通市考核为殡葬改革目标责任管理“优秀”县区。

  抓作风,保障有序脱贫

  (一)推进党建制度改革,深化权责担当。

  着力构建村(社区)干部链式管理体系,出台了《镇雄县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镇雄县村(社区)干部职务退出办法(试行)》,设立村(社区)干部绩效奖励基金,从2017年起,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对年度考核评定为“优秀”和“称职”等次的村(社区)干部进行绩效奖励,对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或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村(社区)干部实行职务退出,有效破解了村社区干部薪酬构成、职务管理难题,充分调动了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促村“两委”和监委会成员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担当作为。

  (二)改进基层监管方式,促进阳光运行。

  着力推动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清单化、阳光化,促进基层组织事务办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以从严从实的办法和举措,大力整治村级组织办事不公开、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推行以来,累计公示农村低保申请、新农合、惠农资金发放、异地搬迁、农危改等对象28万余人次,公示村级财务收支、农村低保、惠农资金发放、异地搬迁、农危改等3.17亿元资金使用情况;受理群众诉求2018件,解决合理诉求1624件,群众要求公示162件,整改162件。

  (三)创新纪检体制改革,坚守纪律红线。

  积极开展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建立“12345”片区协作办案机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中、力量互补、交叉办案、便于协作”的原则,将全县30个乡镇(街道)划分为8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常委挂片,一个纪检室负责指导并总承包片区纪律审查工作;实行异地交叉办案、片区联合办案;遵循分片负责、协作联动、规范运行三个基本原则;严格问题线索统一管理、困难问题统一协调、主办责任制度、片区定期联络四项工作制度;落实人员硬件、经费、纪律、安全五项保障措施。实践一年多来,处理各种惠农补贴、扶贫救灾等领域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线索342件,其中检举控告类300件。

  (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