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赣州市探索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发稿时间:2018-05-03 10:34:40   来源:江西省委改革办  

  2017年以来,赣州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战略要求,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争做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排头兵。

  一、构建共治共管新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合力。2017年初,赣州市纳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为全国首批4个试点地区中唯一的设区市。后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扩展为山水林田湖草全覆盖。一年来,针对传统生态保护管护分开、力量分散、权责分离等弊端,赣州市创新共治共管新机制,致力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性、系统性推进。一是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列为市委主要领导领衔推进的重大改革项目。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市财政局、国土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形成协同作战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分散的问题。二是建立综合协调机构。设立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作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工作,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确保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治理有效。三是建立配套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办法、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督查通报制度(试行)等系列制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常态化、长效化。

  二、探索全域治理新路径,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探索系统治理、全域治理新途径。一是整体规划设计。聘请了中国环科院、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对赣州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勘测和设计,形成统一的修复保护规划设计方案。与华中农大、南昌工程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围绕“固好山上土、集净山间水、保护山下田”的目标,根据崩岗、废旧稀土矿山等不同的形态特点,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工程则工程,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二是科学划定修复空间。明确区域内各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流域上下游、岸上岸下相互关系,确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汇水区分析技术,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片区划分,每个片区均成为独立的“从山岭到水体”的区域整体。突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估,合理确定需要优先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区域,努力做到在整体推进修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修复区域。三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63个项目,涵盖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各个方面,总投入约192亿元。2017年,赣州市重点推进的28个项目总投资达77.88亿元, 其中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1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718.68平方公里、崩岗治理3499座(处)、废弃矿山集中治理17.22平方公里等,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三、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积累改革试点经验。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过程中,赣州市积极创新、先行先试,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创新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一是探索“检察蓝”护卫“生态绿”。以公益诉讼制度颁布为契机,2016年7月在全省设区市检察院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将生态检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各个环节,形成了“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工作模式,并发布了全省首份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报告。主动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在依法办案的同时,要求犯罪嫌疑人对破坏的林地进行补植复绿,实现司法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有机统一。二是探索生态综合执法新模式。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执法,在生态执法力量、生态执法经费等方面“拢指成拳”,将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矿管等部门执法人员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办公,有效破解了生态执法领域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问题。该市安远县率先在全省成立生态执法局,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探索实行“三同治”模式。该市寻乌县在推动废弃矿山修复过程中,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分区实施的总体思路,摸索出了一套“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模式及项目建设和管理同步推进、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抓治水、抓复绿、抓提升,将昔日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释放最大生态红利。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赣州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新引擎。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修复,使赣州天更蓝、水更碧、山更青、地更净。赣州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出台了《赣州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赣州市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2017年—2019年)》,根据全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分布,计划通过三年努力,打造以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为龙头,红色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一核三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如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森林风景资源,积极发展以回归自然、疗养保健、森林文化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2017年,赣州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8306.9万人次,同比增长23.2%;旅游总收入79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二是生态特色产业富民惠民。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逐渐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油茶产业是赣州做足生态文章的生动一笔,2017年底,赣南油茶林面积达270万亩,年产值56亿元。着力发展了“赣南脐橙”“会昌橘柚”“寻乌蜜橘”等特色产业,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到688.1亿元,蝉联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榜首,入选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2017年,赣州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493亿元,带动3.6万户贫困户11.06万人脱贫。

  (来源:江西省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