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文章

王元: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发稿时间:2016-12-20 19:36:21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王元

  【编者按】:2016年12月17日,中国改革(2106)年会暨创新驱动高层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文是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元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王元

  我主要讲讲对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思考。讲三个板块,首先是未来科技发展到底发生什么事情?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看中国科技水平。第三个关于创新驱动,特别是关于体制改革的一些想法。

  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包括颠覆性技术大家耳熟能详,我一直不太同意大家频繁用革命这两个字。所有科技,当影响产业、影响人类的时候,技术已经深入到产业各个环节,影响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时候,我们才定义它是一个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大概70年之后大家才认为是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包括信息革命也是20年之后大家公认才是革命。我们谈革命,暴露出了全球战略焦虑,包括中国的战略焦虑。30年前的一本书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我本人接到总理几次指示要求解读,确确实实大家寻找能够激发未来经济新增长重大的技术发明。有意思的是,我们更多从技术角度观察,包括新材料、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所有这些东西在平台技术上都有非常多的创新空间。而且现在在这一方面各国进行战略部署都有共识,各国都朝这几个方面下大力气。工信部李司长介绍了美国再制造的战略,我们国家非常关注这些方面的变化。

  同样,我们对未来15年20年的科技发展做了一些贸然的预测,现在很难看出在某些领域当中真正出现像互联网这样一些重大的技术发生。但是它有一个现象,21世纪前十年科技产出远远快于上一世纪任何一个10年,而且它呈现出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所有技术产出都在齐头并进,增长速度都很快。但是没有出现像我们科学史所表现出来的,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某一领域产出的蜂拥现象,预示着大的突破。第二个所有的技术前沿和科学的前沿都是交叉的,没有像过去一样,单一学科可以自己的发展。因此这样两个现象其实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更多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哪个领域出现了重大的东西。

  我们习惯从技术领域来观察,但是我认为还是从产业领域观察,因为到最后,无论多大的技术突破,最后影响的还是产业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一个就是基本动力。我们看到基本动力的变化,它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我们认为光伏等一些新能源会逐渐起到很重大的作用,是国家重点的高新技术领域。但是从大的能源行业供给来说,我们判断这样一些新能源行业,到底在未来能源二次供给当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依然处在替补性的地位,还是补充性的地位,还是处在逐渐替换性主导性的地位,这需要我们用大宏观思维来进行判断。不能盲目说新能源将是替代传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过程,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在竞争。

  第二个角度就是从新材料的角度。从基本材料的角度,我们加工什么?材料变化非常大,我们现在熟悉的材料钢材、塑料、玻璃、陶瓷等在我们身边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个角度是基本工具,装备,你用什么加工这些东西。郭台铭讲到3D打印时候,他认为3D打印替代不了过去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如果3D打印购置价格降到较低的时候,我购置一百台上千台3D打印机能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你认为不是大规模生产吗?从生产工具和生产组织角度来看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们不管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才能真正把握所谓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我认为未来最关键的发展就是定制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背后的技术支撑无非是智能和物联网。但是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实际上就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这种电商的平台。我们看到电商对实体店的打击,但是电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过去销售无非是批发零售,在实体店中方便消费者,消费者寻找自己消费需求的时候成本非常之高的,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可以非常快速锁定和发现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所以很大程度上为一些创新创意的产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些方面的东西。

  但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就未来的发展来说这其实是宏观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的变化,我们更多强调是绿色、可持续,强调所谓的泛在等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小时候画北京天安门后面没有烟囱冒烟你打不了高分,必须烟囱冒烟然后你再画几个和平鸽才能得5分,这是滑稽的绘画。

  第二我讲讲中国科技水平,一个从更全面角度来看,另外从历史过程来看。其实中国科技发展发生过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有效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管怎么说,研发强度也就是RND占GDP的比重是客观的一个反映。为什么我们2000年之前中国政府的投入非常之大,但是这个研发强度很难超过1%?而到了2010年开始以成规律每年大概1个百分点的速度逐渐提升。其实我认为这种研发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仅仅是反映了科技投入增加,客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日本几十年增长都很低,但是它一直研发强度到3.0以上,非常高的研发强度,为什么?只有这样的研发强度才能维持这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运行。

  第二个根本变化就是总体跟进能力很强。也就是说,国外在做什么,只要被中国人知道,中国人还会跟进,跟进能力强,不是跟踪能力很强,这是非常大的区别。我们做了国家863计划的14个领域和美国对比。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结构,在实验室层面上,将近20%中国是领先的,30%是并行的,50%是落后的。除了这样一个新格局出现以外,其实在技术成熟度角度来看,其实美国53%的技术已经进入了产业化阶段,而中国这样的技术只达到了35%,差距主要在这。

  我觉得除了科技发展以外,我们还要看一些优势,因为中国确实用创新活动产生了自己的一些规模化的效应。大家都说论文和专利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家认为专利是垃圾、论文也是垃圾。我们先不去争论这些东西,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从事这样一些产出的这种创新活动人口的总规模,这种产生的规模效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知道什么地方它会出现一些新的突破?

  第二个就是我们有着一个结构非常丰富,而且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不管在多低的水平。你说我们长期锁定在低端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一直在提高。如果和我们的创新能力很好结合起来,我觉得中国在创新上确实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再加上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市场,任何少部分的消费者需求确实能支撑起规模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我们又有上下动员的能力,哪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不断召开论坛讨论落实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于制度创新,第一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目标。我参加了十三五规划的一些讨论。我们十三五提出了创新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拿出相对应的宏观指标和目标。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这一阶段真正要强调劳动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我们要观察我们经济的活跃程度,我们看到整个产业结构如何向智力型产业转型,这是我们的一些宏观指标。第二个政府的作用,关于产业政策调整那是伪命题,实质上都在讨论政府与企业的作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也好都有大量的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跟每个国家的体制刚性、治理传统、一个国家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是非常复杂判定的过程。但是我觉得从创新角度来说是政府要成为积极风险的承担者,我们政府不能仅仅通过可靠的计划,非常明确的公关目标,严格的产出考核来推进创新,这仅仅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政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应该有相当部分的资金能够支持或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全社会的创新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创新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那种突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第二进一步调整配置结构。我们要试错,要仰望天空,不怕失败。我们的整个资源配置机制不允许让大家仰望天空,不允许失败。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的项目都是用课题争取才能保持一个机构的生存。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拼命地竞争课题,是因为我们所有资金的配置都是按课题这种方式进行的。当有这种机制的时候,你怎么保持一个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时代产生不了陈景润。

  第三个政府应该既要建立干预机制也要建立退出机制。我不认为一下子谁都能说清楚政府该干什么,政府不该干什么,谁都说不清楚。我认为最重要你可以干预,你必须同时建立定时的退出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某种程度上客观培育了一种市场机制。

  最后还有政府的改革,我们一定要重视的就是数据的开放和一些知识的开放,包括政府支援和司法部门的支援。我去过美国,深刻领会什么叫做车库现象,什么是车库咖啡。我们学车库创业,美国人改造自己车库的时候,从相关技术厂商获得技术咨询,获得同样感兴趣技术达人的硬件支持,这是美国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改造一个自动的卷帘门,我有些技术不懂就问相关厂商,他们非常主动给你咨询。我缺一个什么固件就去咨询,有的人就可以收到需要的固件,车库咖啡形成了这样很重要的方式,这个需要大数据的支持。美国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和创新驱动有很大关系。真正公司法、破产法对创新过程有很大作用。我们也要注意70年代初美国对于公司部门数据开放的强制性的法律,使得大量基础数据发散到社会上,导致更多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数据库,通过数据的脉络获得创新的创意,能够自己开创自己的企业,这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