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敬琏

人物专栏

“新常态”主要指经济范畴

发稿时间:2016-09-29 10:1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敬琏

对于经济大局,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要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主要指经济范畴,概念运用不可泛化。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控制和消解风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坚定有序地推进改革,保证合意的新常态得以确定。

近年来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投资支撑的旧常态已经不可维持。它必然要过渡到一种新的常态。仅有增长减速而没有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一种常态。相反,如果能够在增长减速的同时提高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就能减轻增长减速的冲击,甚至能够在中速增长的情况下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高速增长,才是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

控制和消解风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但是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系统性风险能够避免。我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较多。

比如,要停止对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项目的无效投资,要防止对“僵尸企业”输血,这也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失败地“拉动内需”留下的教训。此外,要盘活“死资产”。由于前一个阶段的过度投资和粗放增长,在全国各地形成了部分“晒太阳”的开发区、绵延好几个街区的“死城”等“死资产”。盘活“死资产”虽然很难,但是应当想办法、多努力,这样就能把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降下来。

除了采取以上这类堵塞漏洞、释放风险的措施,还应当辅之以宏观经济当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适度的短期调节。这两类措施的综合运用,使我们能够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不出现系统性危机,为推进改革争取时间,使改革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坚定有序地推进改革,实现合意的新常态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需要维持8%以上的GDP增长率,因为要保就业。保就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观点从学理上看有点问题,就是把就业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线性的。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增长有个结构问题,有的行业增长1%,它的就业可能超过1%。

比如,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0%以上降到7.4%,但就业的情况、特别是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却比以前要好。2013年计划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实际完成1310万人;2014年经济增长率在放缓,但实际完成1322万人,情况比2013年还好一点。

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曾经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最近两年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主要有两项重要改革推进。

第一个改革是2012年从上海开始,并在全国推开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改革。财税部门把“营改增”列在为企业“减负”项下。营改增有利于分工深化,这在服务业尤其是电商服务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第二项改革就是2012年从广东开始,本届政府把它规定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的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这两项改革足以增强我们对于改革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从经济改革来说,有些改革项目重在有序推进。比如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国务院简政放权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的实验,意义非常重大。此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336项改革分工中,国有经济改革方案由4个单位牵头制定。其中,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公布实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派出8个调查组对国有经济进行调研,预示着国有经济改革将加快步伐。

(记者冯蕾、李慧采访整理)

 

人物介绍

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出生,南京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历届总理的座上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