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樊纲

人物专栏

经济周期视角下,中国L型调整还需多久?

发稿时间:2017-02-07 14:36:5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樊纲

  刚刚过去的2016年,经济是否已经探底?2017年,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宏观经济形势?

  1月8日,在深圳马洪基金会“问势2017”的理事报告会上,经济学家、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樊纲发表了“中国经济的L型调整还需要多久”的演讲。

  当前,一方面,一些指标反映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企稳迹象,生产者价格指数四年多来出现了转正,部分企业利润在回升;但另一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难题仍旧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债转股等问题才刚开始破题。

  这些问题从何而来?在结构性因素之外,樊纲更强调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他表示,所有的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性质是同样的——两三年的经济过热后,开始出现过剩,在清理过剩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危机。

  “但我们的政策有一个特殊性,努力避免危机的出现,而是用软着陆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它的好处是不会出现衰退,问题则是调整的时间比较长。”樊纲称。

  过去10多年内,中国分别在2004年到2007年间、2009年到2010年间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樊纲指出,和上一轮调整期(1995年到2002年)对比来看,这两次叠加出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债务问题只会更难解决,调整期可能在8年以上。“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十三五’的五年间,都将要处理‘十一五’、‘十二五’过剩的后遗症。”

  但因为企稳迹象的出现,樊纲认为经济增速不会再出现深度下滑,预期2017年的GDP增速会在6.5%到7%之间。

  此外,调整期的积极一面在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往往在这一时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会更加致力于创新和降成本。

  以2001年到2002年间的经济表现为例,樊纲认为,这是上一个“L型”调整的尾部阶段,企业的利润开始上升,投资开始恢复,正是因为在七、八年的调整期内,企业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基于经济周期的判断,樊纲表示,“周期性因素会随着周期的变化而逐步调整,问题解决后还可以恢复正常增长。长期来看,不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增长的潜力,我们的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5。随着创新、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人物介绍

樊纲,1953年9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经济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5年转到河北省围场县。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1992-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 提供咨询、建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之外,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外报刊杂志电视传媒所引用。主要著作:《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论文:《经济文论》、《樊纲集》、《灰市场理论》、《论改革过程》等。